当初刘邦和项羽定下鸿沟之约,转头就把盟约吃了,追着项羽就开打,但那个时候是天下大乱的时候,楚国本身的问题就很多,所以汉高祖能得天下。
现在曹魏和蜀汉都已经立国三十多年了,内部都已经趋于稳定了,所以这个时候,想要靠着打赢几仗就有什么作用?
可以说,这一篇《仇国论》对蜀汉当时的人心造成了极大的冲击,这使得蜀汉内部反对北伐的思想也是越来越多了。
而后来,当邓艾偷渡阴平,奇袭成都的时候,也是谯周力劝刘禅直接开门投降的。
据说,当初刘备兵临成都城下的时候,也是他劝的刘璋开门投降。
所以,在历史上,这个谯周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好,历朝历代的正统儒家学者,都对其持强烈批判的态度,认为他这是在为投降派找借口。
那么各位觉得呢?】
...
“觉得啥?直接拖出去砍了呗!”汉武帝冷哼了一声。
...
“砍了砍了,留着这样的人做什么?”汉高祖刘邦也是很生气的说道。
...
蜀汉,昭烈帝时空:“等回去就砍了他,可恶至极!”
...
宋朝,真宗时空,宋真宗道:“可是蜀汉打也打不过,不打也不行,那到底该怎么办呢?”
...
南宋,宋度宗时空,宋度宗道:“丞相,这个,这个,这个感觉和咱们现在很像啊,该怎么办啊?”
....
“确实是投降派,没啥好说的。”朱元璋冷冷道。
...
蜀汉,后主时空,刘禅很是纠结的说道:“相父,朕怎么感觉他说的好像有些道理...”
诸葛亮脸色一变,道:“陛下,您切不可有如此想法啊,这谯周看似说的有道理,其实是在偷换概念,他人呢?去把他带过来!”
小主,
...
【说真的,我个人觉得他这篇文章,貌似说得也没啥问题,但总感觉哪里好像不对。
特别是,这家伙最后的一句话:“若乃奇变纵横,出入无间,冲波截辙,超谷越山,不由舟揖而济盟津者,我愚子也,实所不及。”
我怎么感觉这句话像是在嘲讽一样呢。
意思是不是这样的:你要是有飞天遁地的本事,那当我没说?
我仔细的想了一下,大概想明白了一个问题,那就是要看站在什么角度去看这个事情了。
如果是站在一个后世人的角度,这魏蜀吴三国就是在内耗,耗得天下百姓十去七八,使得我华夏实力大幅度被削弱,最后出现了五胡乱华的事情。
但是如果站在蜀汉的角度,那问题就特别大了。
又或者说,换个说法,假设这个背景换到当年的抗倭战争之中,我们面对着强大的工业倭国?
感觉,这样就好理解一些了。
清初的评论家毛宗岗说:
谯周这话,不过就是在拿成败结果说事而已,他怎么不敢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说?而只敢在姜维北伐的时候说,因为诸葛亮只要一句“非所逆睹”就能反驳他。
也就是诸葛亮在《后出师表》中所说的:“臣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,至于成败利钝,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。”
毛宗岗说:要是人人都明哲保身,那还有谁会竭力忠诚呢?要是人人都等待天命,那谁来尽人事呢?所以,但凡后来立志报效国家的人,都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