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,朱厚照如同一股炽热的岩浆,激情澎湃地挥洒着他的智慧之火,那份热情,仿佛能点燃每个听众的心。
身为太子之尊,他难得享受这般的尊崇时刻——众星捧月,俯首听命,这样的待遇,在皇城深巷中,是何等的奢侈!
然而,在父皇的威严之下,他往往被当作顽皮的小儿,或是胡闹的顽童,那份期待与鼓励,仿佛总与他无缘。
在刘瑾一班大臣的簇拥中,尽管他们口是心非地附和,但那份真诚的倾听,又似乎总是遥不可及。
今日,他终于放开了喉咙,一口气将心中所有的豪情壮志倾泻而出。
那些饱学之士,有的心悦诚服地点头,有的则忍不住感叹:“仁义之道,本应普照人间,可为何对待鞑靼,却要以暴制暴?在我看来,我们应当以德服人,而非以武力相加。太子殿下的见解独到,可惜在圣人智慧的领悟上,似乎还略逊一筹。”
此言一出,赞同的声音此起彼伏。
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,总有一些人保持着天真与纯良。
然而,朱厚照却面露不悦,涨红了脸:“不过是书生之见罢了。”
那年轻的秀才却不甘示弱:“朱太子,言辞不可如此粗鲁。”
朱厚照正欲反驳,却被一旁的王守仁轻描淡写地打断了。
王守仁微微含笑,静静聆听众人的争论,最后,他缓缓开口:“太子殿下所言甚是。”
一时间,满堂寂静,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王守仁的身上。
王守仁语气沉重,却又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:“难道你们已将土木堡的耻辱忘却了吗?”
这一问题如同一记重锤,重重地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,神色不由得为之变幻。
王守仁自幼心怀壮志,正是土木堡之变,那段历史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,驱使他刻苦学习兵法,以期有朝一日,能为大明洗刷国耻。他游历边关,深入居庸关,探寻边镇的奥秘,都是为了这一天。
王守仁严肃地继续说道:“在仁义之上,还有忠孝二字。这忠,不仅是忠于天子,更是忠于我们的列祖列宗。大宋的覆灭,鞑靼的铁蹄横扫中原,九十余年的屈辱,有多少先辈在战火中丧生?”
“土木堡一战,数十万精锐灰飞烟灭,鞑靼人闯入京畿,尸横遍野,血流成河,先皇被俘,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!君辱臣辱,这是圣人之道。若我们忘记了这等耻辱,心中的道义,又有什么价值?圣人之道,不仅要安民,更要攘外。若不能驱逐外敌,又怎能真正实现国泰民安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