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46章 雨水无雨

唐植桐听到了,但没吭声,因为自己明显做不了老天爷的主。

唐奶奶在的时候,唐植桐也听她老人家说起些谚语,雨水是一年降水的开始,也是一年收成的预兆,有“水满塘,粮满仓,塘中无水仓无粮”一说。

送下两个妹妹后,唐植桐和小王同学在西安门大街西口分别,一个往东去北图,一个往北去北邮。

路上的时候,唐植桐又琢磨起了雨水的事情。

在明清两代,尤其是清,各路地方官员时常会提及自己辖区的降雨情况,更有织造等内务府官员会专门定期记录当地的降雨量、粮米价格上报。

说白了,在水利工程不发达的清朝,老百姓是看天吃饭的。

多收三五斗,老百姓会难,少收三五斗,老百姓会更难。

小主,

民生艰难就容易引起社会动荡,所以康麻子才不得不重视,重视民生的后面其实是担心百姓造反。

唐植桐不知道在通讯发达的现在有没有类似的制度,他只希望能早点推广瓜菜代,好歹趁着农时能收一点,别等到大冬天才想起这一茬来,那就晚了三秋了。

邮电学院今儿除了有线制造专业遴选结果公示的事以外,没啥太大的事情。

有线系593班无人入选,一点都没出乎唐植桐的意外。

“学院也是,既然不想要咱大一的,干嘛还让大一的报名?”在看到张贴结果后,罗志平没忍住,替自己的同班同学打抱不平。

“兴许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们太热情了吧,学院里肯定要优中选优,可不就把咱们大一的给刷下来了?好好学习,后面肯定有大把的机会。”几个没选上的学生瞧上去有一点失落,唐植桐顺嘴安慰了一句。

这不仅仅是一个可以提前挣更多工资的机会,同样是一个名正言顺获取四九城户口的机会,同学们争先恐后是情理中的事情。

在唐植桐看来,这个年代的人,有三次关系着一生的挑战,第一个是投胎,不一定是大富大贵,起码得成份好;第二个是高考,能获取一张往上迁越的门票;第三个就是工作分配了。

好城市的工作机会总是有限的,总归有人要去偏远的地方,这一去大概率就是一辈子。

虽然很多人嘴上都说着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、“服从分配”,但又有几个真的甘愿如此呢?

下午有一节体育课,操场后面的墙上还刷着“为祖国健康的工作五十年”的口号,但自打去年体育放松了要求后,今年就没有再严起来。

很多事情就是这样,跟一阵风似的,风起时轰轰烈烈,风停了也就了无痕迹,只剩一些闲言碎语。

一番基本的运动后,体育老师就让学生们自由活动起来。

有些选择蹲路边看书,有些选择单杠、跳远等不怎么剧烈的运动彰显自己,试图引起女生的青睐。

唐植桐没有看书,也没有运动,选择蹲在一旁看着这帮青年男女。

来大学也有半年多了,各大学的情况已经被男生摸了个遍。

在这片大学中,邮电学院女生比例算是高的,男女3:1的样子,其他大学不少都是百分之几,竞争很激烈,所以偶尔也有其他大学学生打着组织“老乡会”的名义来邮电学院结识女生。

虽然这也是拓展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,但唐植桐从来不参,能把目前的人际关系维护好就行了,没必要刻意的去扩大,反正自个也没啥野心。

唐植桐还没等下课就溜了,在操场看别人散发荷尔蒙,还不如去找小王同学聊聊天呢。

骑着车进入新街口后,唐植桐听到了一阵令人头皮略微发麻的“嗡嗡”声,遂停下了车。

这种嗡嗡声是剃头匠专用的揽客响器“唤头”发出的声音,自打合营后,这种嗡嗡声就少了很多。

“师傅,理个发什么价?”唐植桐停到理发师傅旁边,和气的问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