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汉初才不行法家,而行黄老之术,正是基于当时恢复民生的客观条件下的最优选择。但同时,因为人口滋生,经济恢复,国家对地方控制力不足的短板,也就完全暴露了出来。功臣揽权,豪强兼并,匈奴侵扰,以及诸侯王势大,等主要矛盾愈加突出。
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,先秦法家没有市场,可无“法”则中央权威不振,皇权不专,更不要说什么强国富民,于是乎以晁错为代表,杂糅儒法、兼蓄阴阳,更注重“仁政”的新法家思想便应运而生,并接连在政治、军事、经济上提出了,他们改革的主张,希望收权威于上,实现汉王朝的兴旺繁盛。
文景时期的改革
文景之治是被历朝历代所称道的治世,我们都知道,之所以有此大治,正是因为统治阶层在政治上采取“无为而治”的结果。
但估计很少有人知道,从文帝开始,其实汉王朝内部已经开始尝试有限的改革,来试图改变政治上的“无为”。
汉朝建国后留下很多政治后遗症,除了地方近乎独立的诸侯王国问题,中央朝廷内的功臣势力也非常强大。
本与皇位无关的文帝,就是在功臣集团诛除吕氏后,集体拥立的。这些功臣们跟随高祖起兵多以战功封侯,遍任朝中要职,彼此盘根错节,完全把持着军政大权。
小主,
在文帝继位之初,文帝就曾提拔年少才高的贾谊为太中大夫,替他出谋划策。贾谊在礼仪制度、功臣诸侯王、匈奴问题上提出一系列“多为”的改革建议,但大多因当时无力实行的客观条件而作罢。而贾谊也在帮助文帝削弱功臣集团权力,建议列侯,离开长安,回到封地的过程中,被周勃、灌婴、张相如等功臣集团集体抵制,惨遭贬谪。
功臣集团们,以军功获得了高低不等的爵位,拥有田宅、经济特权,汉初国家又奉行“黄老之术”,对经济政策又不多做干预,军功之人在地方则为豪强,在中央则为三公九卿,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。
贾谊提出的“改正朔、法制度”本就是为了皇权集中,从根本上触及现有的统治秩序,引起功臣不满,这才有了文帝被迫下罪己诏,并贬斥贾谊的故事。
文帝继位前期,正是君弱臣强,很难对朝局有所改变,只能依靠黄老之术维持君权、诸侯王、功臣集团三股势力的微妙平衡。
可是等文帝中后期以后,在文帝刻意打压下,功臣集团有所收敛,才开始有限度的改革弊政,不过这时贾谊已死,而晁错恰逢其时出现在文帝的视野内。
晁错“ 学申、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”,是个地道的法家人物,但又从伏生治《尚书》,又接受了儒家的影响。
面对隐藏在汉王朝“休养生息”繁荣局面下的内忧外患,文帝十一年,也就是(公元前169年),晁错深切时弊,连上三道奏疏《言兵事疏》、《守边劝农疏》、《募民实塞疏》,阐发了他的守边备塞、劝农力本的军事经济思想。
除了主动出击匈奴暂不能力行外,其他建议如数被文帝嘉奖听从。这也开启了,汉初政治从“无为”变“有为”的先河。
文帝十五年,晁错被推举为贤良,作《贤良对策》,在此策论中,晁错详细阐述了“所为天下兴利除害,变法易故”的改革思想。
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:一、政治上皇权集中,列侯就国,选贤举能;二、经济上劝农务本,轻徭薄赋;三、军事上择良将,训士卒。
文帝非常欣赏晁错的主张,但还是那句话,政治环境决定政治决策。功臣集团,和诸侯王势力,是汉初舞台上,不可能绕开的话题。虽然景帝在打压周勃为首的功臣后,皇权得到空前的扩展,可两次诸侯王的叛乱,又让文帝不得不倚重功臣集团的力量,这种政治平衡的态势短时间难以打破,触及根本的改革也就无从谈起。
故晁错才向文帝建言:削诸侯事、以及变更法令诸多改革,作书凡三十篇,可这些文帝不能尽听,晁错的改革意图一直被雪藏,一直到景帝继位后情况才发生改变。
景帝为太子时,晁错曾任太子家令,为太子家总管,他的改革建议深受太子认可,甚至被太子呼为“智囊”。等景帝登基为帝,晁错也立刻被任命为内史为九卿之一。
景帝即位,以错为内史。错数请间言事,辄听,幸倾九卿,法令多所更定。——《汉书爰盎晁错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