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42章 浅谈晁错的削藩论

神医张鹏 星霖传媒 2253 字 27天前

因为有了景帝的支持,晁错开始变更法令,推行改革。早在文帝时,晁错已经引起众大臣不满,此时凡有晁错所奏,景帝全然照准,此等信任恩宠,三公九卿无人能比,这让本就趋于衰落的功臣集团越发感到切身利益受损,开始抱团攻击晁错。

晁错之死:文帝朝开始,在文帝的打压下,功臣集团身居三公九卿高位的比例,已经从开国时的百分百,降低到半数,虽然功臣集团呈衰落趋势,可至关紧要的丞相一职,还始终牢牢把持在功臣列侯手中。

硕果仅存的老臣申屠嘉在文帝末年被拜为丞相,主持朝政。景帝继位后,面对晁错显贵,推行新法,申屠嘉便寻着晁错违礼的错处,想要一举诛杀。但在景帝提前得知详情后,并不认为晁错违制,免去处罚。申屠嘉因而气得得病,不久病死。

申屠嘉死后,同属功臣集团的庄青翟拜相,而晁错也被擢升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,权势更盛。

于是借此时机,晁错“更令三十章”全力推行改革,并开始拿占有大汉土地之半的诸侯王开刀。

诸侯王享有自主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权力,“自为法令,拟于天子”,可谓是汉王朝的心腹大患。

文帝时仅仅借机分淮南国为三,分齐国为七,但富庶的吴、楚两国,却等闲动不得。

景帝前三年也就是(公元前154年),晁错大权在握,公卿、列侯、宗室畏惧其势力,没有人敢弗逆的。朝廷内无人掣肘,晁错率先向吴发难,建议景帝削掉吴国土地,并道:今削之亦反,不削亦反。削之,其反亟,祸小;不削,反迟,祸大。

景帝听从了晁错建议,下诏削掉吴会稽、豫章两郡。其他诸如楚国被削掉东海郡,赵国被削掉常山郡;胶西国削去六县。

削藩诏一下,立刻引起各诸侯王惶恐,早就有反心的吴国,立刻联络胶西、胶东、菑川、济南、楚、赵六国,共同起兵,打着“诛晁错”的幌子,反抗汉廷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而晁错当时,则高估了景帝的改革决心,听闻七国反叛,声势浩大,景帝六神无主。当皇权遭到直接的威胁时,皇帝的冷酷薄情便开始展现出来。

原本摄于晁错权势的功臣集团,再次抱团谋划趁机诛除晁错。

曾任吴国相的袁盎被功臣集团推出,引荐给景帝。袁盎熟悉吴国情形,向景帝夸下海口,只要皇帝斩杀晁错,恢复七国故地,“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”。

错误预估形势的景帝,立即动摇了削藩的信念,萌生了向七国妥协的想法:顾诚何如?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。

在任命袁盎为太常,秘密出使七国游说各王后,打算抛弃晁错的景帝,又暂时陷入了犹豫当中。

然而功臣集团,却又再接再厉,由丞相武强侯庄青翟、中尉复阳侯陈嘉、廷尉张欧为首,上疏景帝弹劾晁错,要求斩杀晁错。百官之首的丞相和掌管禁军的尉官,文武两系的压力,让景帝没有再犹豫下去,当即批示:“可。”

晁错被腰斩的命运由此而被定下。

恐有德说:所以纵观晁错被杀前后,你会发现,晁错之死削藩只是诱因,从根本上讲,却是晁错在朝中厉行改革触动了功臣集团利益,才遭到了保守势力的群起围攻。而作为改革唯一后盾的汉景帝,又没有坚定推行改革的意志,在面临困境时只顾维护个人利益,抛弃了晁错,这才使得晁错在内外反对势力的联合绞杀下,惨遭横死,而他的“变法易故”也随之宣告失败。

不过,晁错的死还是有些作用的,至少让景帝明白妥协根本没有用,于是坚定了以武力平叛的决心,三个月后七国之乱就被平定,这让大汉王朝借机大大削弱了诸侯王势力,渐收诸侯国权柄于中央,开启了彻底解决,诸侯封国问题的契机,但这一切又都于晁错无关了.…

要知道后事如何,请看下集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