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第29集

一个肺感染发高烧,呼呼地喘,要上呼吸机,怎么办呐? 那上呼吸机啊,你的眼睛里看到的是肺,你就上呼吸机,再不行就上太平间.看到系统,一个大便、一个利小便,肺好了。那还是在肺吗? 所以在我们知道系统以前,我们看不出来,我们不敢说脏腑辨证不正确,但是他这个方法是用的治病的方法,它和这个脏腑怎么着就能对上呢? 所以就需要杜撰一些理论。

所以中医的理论直到今天没有统一的理论,也就是说没有系统的理论,你说你的他说他的,八家说八个理,就是因为这个问题。他看到的是脏腑,他看到的是八纲,各人走各人的路,说不上话。我再说一个经络。

经络是把一些疾病都归纳在哪个经哪个络里头。

这倒简单了,可是这个经络在疾病当中是个重要的部分,这是个信息处理系统,哪块儿没有信息,那是不可能生存的。如果他把这个信息系统认为是包罗万象的,那是个错误,它只是一个系统,它跟别的系统是不能分开的一个系统,所以这个经络辨证是不完美的。

再说三焦辨证。

三焦辨证是吴鞠通先生在《温病条辨》里头出现的一个辨证法,什么是三焦啊? 他特别解释了一下,因为三焦在他这个理论里说不通,他把上焦说成心肺,上焦是指的心肺,中焦是指的脾胃,下焦是指的肝肾,这一来这三焦又成了脏器了。但是它和脏腑辨证不一样,它是辨的一个温病,但是它的方法完全是模仿的《伤寒论》的方法,但是它有发展,这一点是功不可没,他有很好的发展,而且很大的发展,发展了什么? 发展了方法。

他在《伤寒杂病论》的汗法当中,创造了一个透表法,这是活人无数的一个方法,它这个病不能出汗,还不能以通便,还不能吐,它叫透表,他说的非常好!他说:“温病最需汗解,是最怕出汗。”你看这个,你琢磨琢磨这茬儿只能用辛凉透表,不能用辛温,这么讲的,对不对? 对!在现象上对,在本质上没说出来,这个透表法为什么怕出汗? 他没解释,他说最怕出汗,还最需要汗解,最需要在表层把毒排出来,还最怕发汗。

我们发现了系统以后我们才知道,他说得非常的对,不能出汗,一出汗就坏了,说不从表解还不行,必死,不让它从体表出来必死,出汗还不行!其实它是从血往外排,所以凡是这种温病都出现一些丘疹或者是淤点,就是淤血点,小红点、红斑或者是疹子,都出现这个,这是从毛细血管往外排,它不能出汗,一出汗血液的浓度高了把血液的粘稠度提高了,水分少了,在血循环上就相对差了,它不利于往外排毒,所以它怕出汗,出汗出这毛病。说不出还不行,不出把它闷在里头就死了这他发展了一个透表法,活下来的人就太多了!

而且他把下法又发展了,就是《伤寒论》的承气汤,从白虎汤到调胃承气、小承气、大承气、桃核承气、大黄牡丹皮等等,下淤血汤他发展了什么啊? 承气汤,宣白承气、导赤承气、增液承气、他又增加了好几张,可能是增加了五个下法,这是吴鞠通的贡献。他发展了方剂和方法,方法是什么? 是透表。方剂是什么? 是添加了许多承气汤。方剂和方法不是一回事,所以发展了一点也不得了,那可不是个简单事,这是三焦辨证。

卫气营血辨证呢?

这是叶天士先生在《温热经纬》里说过的话,他没着作,他的徒弟把他平时的语录集合起来搞了一本《温热经纬》,所以他把一个温病过程分了四个阶段,卫、气、营、血,分了四个阶段。他没提脏腑,他直截了当的把个病在最轻的时候、在比较重的时候、在重的时候、在最重的时候,他把一个病分成了四个阶段来治,这四个阶段领述了四群方法,这个人很朴实,我一看很朴实、很简练,所以他的贡献也不小,也是在方法上的贡献。

从八纲、脏腑、经络、三焦、卫气营血这五个辨证法中看,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以方法为主,都是重在方法,都是受了《伤寒杂病论》方法系统的影响,正是因为它也是一个方法系统,我不管它完整与不完整,它完整到什么程度,我们不谈这个,因为它也是一个方法系统,所以它得以存在到今天。大家也可以知道,这个医学的终端是方法,方法是离病人最近的一个东西,吃了就好,还是吃了就不好。他们共同的内涵就是重视了方法,都在模仿了《伤寒论》的方法,不管你是自觉的、是不自觉的,你都走了这么一条路,所以你能被广大的人民接受,你能够存在到今天,但是因为各有不足之处,都有不足的地方,所以谁都不能取代谁只能是共存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打个比方,不一定正确,四大名生、四大名旦、四小名旦谁能代替了谁呀? 谁也代替不了谁!你学谁的?“我学梅派。”“我学荀派。”各有千秋。所以这个辨证法到今天还是这几个辨证法没有重大的发现,也没有重大的发展,中医还是自己说不清自己,你怎么着治病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