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民来说,周长山还是乐于当队长的,毕竟大小是个官,管着四十几号人呢!
而且小队长有个最大的好处,就是以后跟村干部就平起平坐了。
晚上开会吃汤水(开会时由某户社员给领导们做饭,一般都是在晚上,材料由大队出)也就有他的份了。
第七小队的事情当天就敲定了,周长山作为新上任的队长,嗯嗯啊啊的讲了几句不太连贯的话,最后就带着知青们去巡视了一下冤魂谷那边的窑洞,说是以后就是一个生产小队的同志了,的相互加深一下了解。
知青们当时的心情是这样子的,他们放在哪个小队都是拖后腿的存在,所以在哪里都一样,聚集起来的话大家交流也方便一些,毕竟都是年轻人,插队的目的都是一样的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不过当时三道河这样的做法是欠考虑的,知青作为特殊时期,为支援农村建设的一份子,他们就该分散进各个小队,由有农桑经验的社员带领,才能有效发挥他们的干劲。
三道河领导班子这么做,恐怕无异于破罐子破摔的心里。
给七队的地是三道河最烂的坡地,没办法浇灌不说,地里的砂石还多的一塌糊涂。
根据以往的情况看,一亩地能有个一百来斤的收成就不错了。
后来周长山找过大队长说这事,结果被怼了回去,砂石多可以组织社员把它们都挑出来,土地肥力弱可以让社员积肥,从河里掏淤泥也行,到时候队里再给多分点化肥,总之就是克服一切困难,跟土地伸手要粮就完了。
大概是五月份的时候,某矿上的招工名额下来了,不过这次名额分配出了一点超出周长河能力范围的事情。
高杜娟为了顺利拿到名额,给周长河送了一双崭新的黄胶鞋,还被对方厚颜无耻的又推了一回车子。
对方也算信守承诺,给她开好了所有的证明、介绍信,结果问题出在了高杜鹃自己身上。
她招工的事情,直接被知青办给否决了,原因是她爷爷跟着国民党跑到哪边去了。
于是高杜鹃的名额就给了另外一个女知青,同时得到名额的,还有知青院的另外一个女知青,至于怎么通过生产队考核和队长推荐信的就不得而知了,总之是拿到名额,都欢天喜地的离开那片心中的广阔天地了。
跟两个女知青一起走的,还有村里的三个男青年。
他们直接摇身一变,从农民成了工人阶级,从此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