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先是在崇祯皇帝面前进谗言,添油加醋地说周遇吉夸大敌军实力,意图骗取更多的资源,实则是拥兵自重。
崇祯皇帝本就多疑,听了高起潜的话后,心中对周遇吉产生了疑虑,对他的援兵请求也有所犹豫。
与此同时,高起潜又在后勤补给上动手脚。
他故意克扣周遇吉军队的粮草,原本计划运送的充足物资被削减了大半。
负责运输的官员畏惧高起潜的权势,不敢违抗,只能将少量的粮草送往周遇吉的军营。
士兵们看着这点可怜的口粮,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。
周遇吉心急如焚,一边安抚士兵,一边再次向朝廷请求支援。
高起潜见一计不成,又生一计。他假传圣旨,命令周遇吉主动出击,不得延误。
周遇吉虽深知此时出击风险巨大,但君命难违,只得率领疲惫之师出城迎战。
战斗打响后,周遇吉身先士卒,一马当先冲入敌阵,奋勇杀敌。
然而,由于兵力悬殊,且士兵们饿着肚子,战斗力大打折扣。
而高起潜呢,不仅没有按照约定派遣援军,还在一旁冷眼旁观。
当看到周遇吉的军队陷入困境时,他不但不施以援手,反而下令自己所监督的部队撤退,让周遇吉的侧翼完全暴露。
起义军趁机发动猛攻,喊杀声震天,周遇吉的军队渐渐抵挡不住,阵脚大乱。
周遇吉虽拼死抵抗,但最终寡不敌众,从代州退往宁武关,最后全军覆没于宁武关上。
周遇吉的死讯传来,朝野震惊。
百姓们为这位忠臣良将的陨落而悲痛不已,街头巷尾都在传颂他的英勇事迹,而高起潜却在暗中得意,继续在朝廷中为非作歹。
李自成大军攻入北京城,杨鼎勋跟着高起潜大军撤退,听闻北京城破,崇祯皇帝自缢,导致全军溃散。
杨鼎勋跟着高起潜一路奔逃向山东,又从山东去往南京,加入了新组建的弘光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