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细想起来,金銮殿上的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并不好坐。单是通过冯而永一人,就能窥见朝廷官员整体素质的参差不齐。这样一个内忧外患交织、风雨飘摇的国家,内部缺乏真正有才能、有担当的好臣子。
而那些身居高位却碌碌无为者,更是比比皆是。他们或沉迷于权力的游戏中,勾心斗角,置国家大事于不顾;或贪图享乐,中饱私囊,早已忘记了身为臣子的本分与职责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即使有少数几位心怀天下的忠臣,也难以力挽狂澜,改变大局。
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对外要抵御强敌的侵扰,对内则要忍受官员的盘剥与压迫。民间怨声载道,不满情绪日益高涨,仿佛一根即将绷断的弦,随时可能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动荡。
更令人痛心的是,朝堂之上,那些本应成为国家脊梁的贵族与大臣,却往往只关心个人的荣辱得失,而忽视了国家的命运与民族的未来。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,不仅消耗了朝廷的元气,更让国家的治理陷入了混乱与瘫痪。
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,金銮殿上的那位君主,虽坐拥天下,却孤立无援,想挽救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,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朝廷的风气,选拔真正有才能、有担当的人才,共同治理国家。然而,这条路注定充满了荆棘与坎坷,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气与智慧和时间。
就是不知周边的国家给不给浩哥这个时间。
拿下并州府后,孙大将军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粮草补给,以备后续战事之需。而就在这时,并州府周边的州县主官们,未等孙大将军发兵征召,便纷纷主动出击,他们快马加鞭,疾驰赶到并州城下,竞相献上自己的忠心与归顺之意。
孙大将军见状,心中不禁暗自赞许。他深知,这些州县主官的主动归顺,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兵力与时间,更为稳定并州府周边的局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于是,他亲自接见了这些前来献忠心的官员,一一询问了各地的民情与军情。
小主,
并以嫡皇三子浩王名义,拨出一万两白银专款,用于受州地震受灾百姓的家园重建工作。这笔款项旨在帮助灾民们尽快走出困境,重建被地震摧毁的家园,恢复往日的生活秩序。
孙大将军这一招后,并州府周边州县主官们更加坚定了归顺的决心。他们纷纷表示,愿意听从浩王和孙大将军的调遣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浩王的声望与威望在并州府周边地区日益高涨。
离开并州,南下直指长安,即便是选择最近的路程,也有足足一千两百里之遥。面对如此遥远的距离,孙大将军并未打算采取步步为营、稳扎稳打的策略,而是决定带领麾下的先锋军采取闪击战术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长安,迅速控制长安,大军随后到达长安,孙家军这时就可以掌握战略主动权。
待大军抵达长安之时,也正是浩王挥别北地,踏上新征程的时刻。
这个时候二弟和四弟两路军应该都各自完成他们的任务,一路挺进物产丰饶的江南并完全控制,一路则深入险峻的蜀地并大体掌控,从而分散减轻长安的压力。
至于接下来的局势走向,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浩王个人的智慧与决策能力。而与此同时,这也意味着孙家军即将迎来功成身退的时刻。
这次以后可以说就没有孙家军了,孙家军彻底回归皇帝手中。
孙大将军想到这里,缓缓站起身,轻轻推开了桌上铺展的舆图,其上勾勒的山川河流仿佛承载着无数征战的记忆。随后,他迈开步伐,推开了紧闭的房门,步入静谧的院落之中。夜已深沉,万籁俱寂,只有微风轻轻拂过树叶,发出沙沙的声响。他抬头仰望,只见夜空中繁星点点,璀璨夺目,宛如一颗颗镶嵌在天幕上的明珠,散发着柔和而坚定的光芒。
凝望着这片浩瀚星海,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。他暗自祈愿,愿威北侯府也能如同那高悬夜空的星星一般,即便历经风雨沧桑,仍能熠熠生辉,永不熄灭。